编织数据:

片织,从下往上。起针前片(后片)160针,肩60针,2-6-10引返斜肩。前领从肩引返前4行开始2-2-6,后领肩引返剩3次时2-2-3。领口挑110针。前后片缝合后袖笼留6寸。袖子挑110针,均收至68针后袖口55针。帽子起针110针,帽身195针,最后收至9针。

第一次制造的弧度是向上凸起,简称为上山。搓板针结束以后的弧度是向下凹陷,简称为下山。每一组山峰之间用10多行的下针间隔。看线和粗的粗细而定。我是比较随性的那一种,有时候10多行搓板针,有时候20多行。

我会在每次上山前用记号扣先标出每一个山峰大概的位置,和山峰的宽度。以及山脚下过渡平缓的距离。这样更方便在编织过程中查看短行到哪个位置可以折返。

先说上山。其实就是通过短行长度的减少形成山峰。从正面行开始。

右边如果只有半个上山,那么上山织法等同于斜肩引返的左肩。

左边如果只有半个上山,那么上山方法等同于斜肩引返的右肩。

中间是完整的山峰,上山的方法就是左肩和右肩的引返方式一起运用,直到形成山顶。

因为是连贯的山峰,上山引返消行每个山峰只消了一半,另外一半在所有上山完成以后,第一行搓板针时消除。

每一次引返留几针是随意的,看你自己想塑造山峰的形状而定。我这一件是每次留两针、三针、四针的都有。

上山完成以后,织三行搓板针再开始下山哦。

下山其实就是要把之前上峰形成的凹陷填满。通过短行长度的增加完成。也是从正面行开始。

右边半个往前织到山脚,翻面折回织到最右边;再往前比前一行多织几针;再翻面织回到最右边。往返几次直到第一个山峰顶点,填满第一个半边。

第一个继续往前织到两个山峰的最低处,翻面折回比第一行多几针,再反面依次增加短行的针数,直到完成第一个下山。

第二个下山的方法与第一个下山的方法一样。

左边半个下山从山顶一直织到最左边,翻面折回织几针;翻面从正面织回去最左边,在翻面折回比上一行织多几针;翻面从正面织回去最左边,如此往返直至与山顶平齐。最后再织回去最左边。这样下山就做完了。

有些姐妹可能喜欢看文字,但是有些喜欢看图,所以我还是画了一个简单的图解。

下山的引返消行是在下山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的。

下山完成后织十多行平针再重新开始上山。

掌握了规律以后,其实真的一点也不难。

帽子的花样图先A后B,A可以多打几组,B收帽顶针的时候才用的。

1577255713.5e03032115393.jpg

连家里那位也连连夸赞“真好看”!所以家里囤有魔球的,赶紧的翻出来吧!

温馨提示魔球一般都很细,可以加一根马海毛哦。我就后悔了,因为我开工了太急了,没有加!


原文:“沉沙”仿“远山”段染羊毛蕾丝魔球套头衫 


评论 (共0条评论)

查看更多评论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