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沙尼亚的编织 蕾丝披肩 基努文化 民间风格编织

作者:爱就编 时间:2014-07-14 01:24 阅读:21843 标签: 国际手工新闻 爱沙尼亚 针织文化

由编织人生重磅引荐,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《美丽的爱沙尼亚蕾丝披肩》即将面世,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爱沙尼亚蕾丝编织的书,而关于爱沙尼亚蕾丝或者说编织之前在一些引进版图书中略有介绍,比如《世界编织3》中的爱沙尼亚的哈普萨鲁斯蕾丝编织、《世界编织4》中的爱莎尼亚的黑白编织,下面小编为大家细数爱沙尼亚的种种编织文化。


爱沙尼亚Estonia


爱沙尼亚共和国是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,西向波罗的海,北向芬兰湾,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。1991年,在立陶宛宣布独立以后,爱沙尼亚也跟随独立,首都为塔林

塔林Tallinn老城·爱沙尼亚民间风格编织


塔林的老城区在1997年时被收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中。位于Müürivahe街有一个露天针织品市场,在城墙的阴凉下女手工艺者们贩卖着自己编织出的产品。圣凯瑟琳通道Katariina kaik更吸引人,是连接Vene和Muurivahe的街道,它是塔林老城最浪漫的街道,宛如电影里的场景,充满了中古世纪的氛围。圣凯瑟琳通道的南面,则是手工业者的行会之家,艺术家们在这有着千年历史的长廊里构建现代手工艺工作室,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玻璃器皿、帽子、被子、陶器、珠宝、手绘丝绸和其它商品。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纪念品:手工艺制品,例如传统爱沙尼亚民间风格的手工编织毛衣、木雕啤酒杯、有趣的毡帽、杜松杯垫以及石灰石烛台。
 塔林老城
塔林的“老城区”


在市政厅广场的某个电话亭。厂商们都穿着中世纪的服装,针织或缝制在销售他们的产品。


传统爱沙尼亚民间风格的手工编织毛衣、袜子、帽子和手套
 


圣凯瑟琳通道


 













哈普萨卢·哈普萨卢披肩Haapsalu shawls

    哈普沙卢/哈普萨卢(Haapsalu)位于爱沙尼亚西海岸,是一座只有一万两千多人的小城,为莱内县的首府,是爱沙尼亚著名海滨度假城镇,以温暖的海水,具有疗效的泥浴以及宁静的氛围闻名于世。小城的悠久历史源于1279年,历经多年,该地依然保存有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单殿教堂以及哈普沙卢城堡,城堡内设有历史博物馆。它们不仅见证着此地的沧桑与繁荣,还丰富了欧洲的建筑文化。多年来,该地具有治疗功效的矿物泥在世界上享有美誉,曾是俄国罗曼诺夫家族的度假之地,至今仍然是夏季度假的好去处,有“波罗的海威尼斯”之称,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此体验。此外,19世纪,当地女性手工制作的精细披肩、每年八月举行的八月蓝调音乐节等都受到游客们的欢迎。

传统的哈普萨卢披肩Haapsalu shawls是100×100~150×150厘米的矩形,由三部分组成,中心、边界及边缘,披肩是由#3或#4号棒针编织,用线是极细的羊羔毛纱线,编织出的披肩有多精致,据说可以从一个女士婚戒通过拉出。
哈普萨卢披肩

哈普萨卢小城

哈普萨卢披肩哈普萨卢披肩

哈普萨卢披肩蕾丝  哈普萨卢蕾丝中心Haapsalu Lace Centre 地址: Karja TN 25,哈普萨卢(Address:Karja tn 25, Haapsalu)
 

 



基努文化

基努文化空间The Kihnu Cultural Space

基努独特的民俗文化已经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。

 
在波罗的海上,离爱沙尼亚海岸不远的基努岛(Kihnu)和曼尼贾岛(Manija),居住着一个600人的社群。数世纪以来,岛上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农业传统被保存了下来,应主要归功于岛上的女性人口。在这座小岛上有居民以来,基努岛民一直保存着这样的习俗:男人们都出海去捕海豹和捕鱼,女人们则留在岛上种地和料理家务。由于丈夫、儿子和兄弟们长期出海,基努的妇女们便成了基努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。
 
基努文化传统体现在大量的歌曲、游戏、舞蹈、结婚庆典和手工艺制品上,以口授的形式世代相传。歌唱是集体手工活动和庆祝宗教节日中的首选,如6月23日的圣·约翰节、11月25日的圣·凯瑟琳节或圣诞节。在集体活动或宗教庆典时,居民热爱歌唱,特别是吟唱源自于基督教文化之前的口述遗产──卡勒瓦拉梅特诗歌(Kalevala-metre songs)。
 
基努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妇女们穿戴的羊毛手工制品,她们在家中以传统织机和当地羊毛,织出手套、袜子、裙子和衬衫,这些织品色彩绚丽,有鲜艳条纹和复杂的刺绣图案。这些衣物的许多象征性图案和颜色源自古老的传说,而这些传说又在民歌和诗歌中重现。
 
除了其独特的手工艺品、口头和音乐传统,基努文化同时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相互联系上。时至今日,两座小岛上有特色的景致(如半自然状态的草地、松林和海岸沙地)仍然相对保留完整。由于地理隔绝,小区意识浓烈,民众自发地保存着手工艺和民俗活动。然而,贫困、未控制的住宅发展和旅游业过度入侵,已威胁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。


相关文章

相关图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