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丝万缕用毛线绘画 成都手工编织大师婉婉道来的编织故事

作者:王华民 时间:2018-09-23 03:01 阅读:31917 标签: 编织大师 编织创意 居家编织 编织画 棒针创意

有人出可观的价格购买她的设计

当时月工资仅1100元,

但她还是干脆地拒绝了。 

……

他们自以为是的说,这是“油画”,

而近距离手触摸画面后

无一不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

……

一起来细细听成都手工编织大师婉婉道来她的编织故事

……


(以下文字与图片收录自新浪微博,

仅做细微排版编辑,

图文经原作者"华民W"同意转载在此,

其它转载请问询作者)




小时候常望着哥哥临摹的俄罗斯油画家列维坦的《金色的秋天》发呆。后来我也会画了,只是用毛线编织而不用油彩!


【自从有了宝宝,开始与毛线较上了劲儿】


常有人问我:你是怎么想起用毛线编织油画的?我只能从30年前说起。当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生了一个虎妞后,整天就想着怎样把她打扮得漂亮而有个性,从此跟毛线较上了劲儿。从编织无技术含量的彩条衫开始,到尝试简单得不像样的熊猫图,再到将书上的图案编织进黑红条纹的套衫中,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。间或,也用钩针钩一些小动物玩偶或一两件连衣裙什么的,兴趣是越来越浓。后来突然发现她长大了,不适合再穿这类童装,这才扫兴地停了下来。 


【织毛衣的兴致停下来,兴趣不停,开始编织壁挂】


毛衣是停下来了,可兴趣却停不下来,以后我便将重点放在了编织壁挂上。虽然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务,但只要一有空就从报刋图案、商品包装、装饰画册中寻找素材来编织。我的第一幅《沙漠之春》现在看来是如此简陋,可当时是满意的。第二幅是在春熙路工美商店将原作用铅笔描在一张便签上,拿回家画坐标图时色彩记不清楚了,又专门为此跑一趟。那时还舍不得用彩色胶卷呢!以后图案越来越复杂,毛线种类也越来越多,编织时相互交织打结,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下去,不知不觉中技艺又提高了。织第八幅时一种线用光了,把色彩相近的搭配着用,无意中发现这样有立体感,于是本人独创的混色编织法从此诞生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大约编织了二三十幅壁挂,大约送了一半给朋友。


壁挂一般比较大,耗时费料不便收纳。于是我编织了不少小件,既摆放家中,也常作小礼品送朋友。



有一阵迷上了编织花卉。仅那两朵玫瑰就画了几次,然后变换着色彩反复编织,前后送给亲戚朋友超过三十幅。当然,最受欢迎的还是红玫瑰。


以后,从编织单纯的工艺品逐步向实用性方面过渡,如插袋、沙发靠垫等等。当然,工具有时需毛衣针与钩针两者结合。


【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,在织织复织织中不断精益求精】


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简单工艺品的编织,为我后一个十年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。这张图大约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编织风景画吧:简洁的构图,明快的色彩,把川西春天极具代表性的田园风光呈现出来,但完全是最简单的配色编织。我将这幅画保留至今是想说明,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,没有它就没有以后的精品。 

4.jpg


简直不好意思说这幅画的原作取自俄罗斯油画。除画面去掉了两位农妇的背影外,色彩太单调、过渡相当生硬,几乎没有光感。把它弄出来,很有丑媳妇不得不见公婆的感觉

5.jpg


这一幅也好不了多少。原作是单位同事拍的成都沙河资料照片。配色仍然生硬,枝干黑白分明,细部织不出来就用针缝上去[允悲]这几幅都是本世纪头两年的作品

6.jpg


这三幅画的原作是同一张图片。第一张是我十几年前的作品,第二张是我学生近期完成的作业,第三张是我前几年编织的。有比较才能看到进步。学生是双流区西航港一中初二年级叫杨艺的女孩。我非常希望她将来能走上艺术之路。



这幅画的原作是朋友黄先生到阿坝州黑水旅游时拍的照片,我给它取名为《牧歌》。川西高原的秋天非常美,但我当时技艺较差织不出很好的效果。前面这片草地本应重点刻画,而我只将色彩相似的毛线混合后通织,所以这部分没有立体感;二是彩林暗部的色彩太单调,没有把细部表现出来;三是彩林的亮部有不少地方是用针线缝补出来的。虽然毛病很多,但朋友们评价还挺高,说整体效果不错。该画完成于2002底到2003年初。 

2.jpg


2003年是一个高产的季节。那年三月,某电视台提出要给我拍一部记录片。他们要记录下在我家中采访、跟拍返乡、再到我将素材编织成画的整个过程。标题叫《编织》,主题为既用巧手编织图画,也编织生活。这件事前后不足两月,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,因为我必须拿出象样的作品。那段时间我白天上班,晚上编织,周末全耗在这事上。第1幅原作为朋友怀英所拍,后面两幅是我用傻瓜机拍的。当时正值蒲江三月,可惜那天没有阳光。最终那个记录片耗时30分钟,分两天在妇女儿童频道播出,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和不少要求拜师学艺的电话。 


紧接着又织了一幅我丈夫拍摄的照片:我牵着女儿走在她爸当知青时的机耕道上。技艺还是不过关,为减轻编织难度,我剔除了照片中多云的天空,枝干大多后期用线缝

4.jpg


再尝试着编织油画。这是列维坦的《金秋》,感觉有点像了但还不够......

5.jpg


一鼓作气,织出了第二幅油画--法国画家莫奈的《夏伊的石子路》。整个画面及色彩的感觉突然就好了许多,但败笔是那根粗粗的树干黑灰太分明,没有过渡的中间色。那时,腈纶毛线已逐渐退出市场,我常各地寻找,几次将小贩们的零节线一网打尽,至今仍保存着数十种几十斤这种毛线。只有这种线能做到结实、不败色、不被虫蛀,编织画因此得以长期保留。 

6.jpg


【虽月入千元,在可观的售价面前依然干脆拒绝出售作品,且继续不断自我挑战】


该画编织于2004年。因为有了2003年多幅作品打基础,突然之间就上一个台阶了。这幅俄罗斯油画家列维坦的《金色的秋天》,展出时获得了部分专业画家的好评。

7.jpg


2004年底,全国首届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在成都举办,我的毛线编织画《白桦林》获得了金奖(原作为网络共享摄影图片)当时一位从北京来的评委对我说:你是我们发现的中国毛线编织第一人,我深为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而欣慰。回想起当初制作的艰辛,不由得百感交集。首先这幅画比以前的大了许多,正面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织一排,反面耗时更长;既要考虑定位又要兼顾色彩,左边看了看右边,再盯着手中的线;得不断地清理打结的线团,不断地添加、剔出,并将线头藏匿起来。画还没织到一半,未完成的画卷成一团看不出效果令人沮丧,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,有半个多月一针未织。孩子说:妈妈,你再坚持一下,进入那片黄色就胜利在望......三个月过去了,当我把画装上框远远一望时,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真的很棒,眼眶也有些湿润了。获奖之后有人出可观的价格购买这幅画,我当时为了编织已经从单位内退,月工资仅1100元,但还是干脆地拒绝了。 

8.jpg


《白桦林》的获奖给了我荣誉、自信和坚持走下去的力量。2005年初又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,开始编织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的《阳光照耀的树林》。这幅画的难度超越了《白桦林》,其写实程度很高。但我因技艺的提高和有了经验,不再那么畏惧。这一幅织了两个多月,每天的工作时间在5小时左右。我发觉自己又进步了:懂得了把握细节,画面立体感显著增强。我手中的毛线由过去的三四种颜色汇一股逐步增加到七八种一股。中粗线要一分为二,再配以膨体纱混合。朋友或观众每看到编织过程总是摇头,说看也看晕了:各种线头如彩色瀑布密密地排列在背面,不断地被我分解组和。 

9.jpg


2004年到2007年是我作品编织的巅峰时期,我以大约每三个月一幅的频率进行着。每幅耗时两个月左右。中间得休息一阵恢复疲惫的身心。这两幅《湖光》、《三月》也是列维坦的代表作,它们被爱好者称为最像油画的毛线编织画。曾在成都画院展出时,见一熟知内情的观众与刚来的朋友打赌这是什么,对方脱口而出:油画嘛!往前走两步又问,答案相同。再走再问,当对方用手触摸画面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时,一旁的我悄悄地笑了……


这幅希施金的《橡树》是所有作品中最大的,长约90厘米,用两根毛衣针实在是难以驾驭。因此我将其分为两半编织。第一幅顺利完成,突然发现第二幅在配色上要做到跟第一幅完全一样太难了!因为人的感觉是有变化的,相信一个人先后临摹同一幅画,最后并列在一起肯定有差异。糟了!本想省事结果添麻烦,只好将先完成的一半放在一旁作样品,第二幅的速度明显放慢。最后两幅缝一块儿,我最担心的树木草地几乎完全融合,而自以为简单的天空硬是揉不到一块儿。这幅画因此没了参展的份,说不定什么时候干脆将其拆成两半。我试过,半幅独立成画并不难看。

11.jpg


经过几幅油画的制作提高了对色彩的认识,又重新开始了原创。这幅画我取名《沙河故事》,是成都沙河整治前特意去河边拍摄的。石凳上本坐着两位大爷,我将其中一位改成了大娘,这就有了“和你一起慢慢变老”的故事。这幅作品比起两三年前的蒲江之行有了很大的进步。俩老身后的路面大约是水泥石灰炭渣的混合物,看似平淡却一点不敢马虎。那梧桐树干也总算织出了几分沧桑感。 

12.jpg


这一幅是我2004年去甘肃天水小陇山林场拍的照片改编的。它虽然不是十全十美,却是所有原创作品中最喜欢的。当时途经林区公路边一条不起眼的小溪,正值中午,光线也不理想,但洗出照片后感觉水很美有一种编织的冲动,于是又开始一段艰难的过程。完成之后溪流的效果让我振奋。遗憾也是有的,拍照时小溪部分再多一点,构图会好看一些。 

13.jpg


【因健康原因,编织画设计暂时收官,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】


这幅俄罗斯画家波连诺夫的《荒芜的池塘》织得太苦。完成之后的欣慰很短暂,有一种大约这编织应该差不多了的念头。颈部已出现不适,视力逐渐下降,如果还一味想突破,未必不是一种折磨。想通了便感到一种解脱,决定以后编织比较简单的东西,把精力逐步向别的方面转移。

14.jpg


这是我编织的最后一幅俄罗斯油画《三月》。虽然与列维坦的《三月》同名,展现在眼前的却是林中与湖边不同的风景。作者叫布拉茨卡娅,是这本俄罗斯画册中唯一的女性,用她的作品来结束我觉得挺有意义。

15.jpg


这两幅画均由朋友@黄昏赏飞霞1953 拍摄。我喜欢石象湖早春时节那嫩嫩的枝叶和粼粼的《波光》,更欣赏母亲牵着儿子的手《踏春去》的温馨,更重要的是编织简单的画面,不再为难自己


2007秋天,与朋友一同去了阿坝自治州理县毕棚沟。在卓玛湖畔见一红衣女拍照,立即迅速跟在她身后。这幅画同样满足了我希望画面简单而又好看的要求。 

1.jpg


幸亏2007年去了毕棚沟,那是汶川大地震前的最后一个秋天。2008年春末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让全国乃至世界为之震动。救援之后有关部门动员艺术界为纪念这次灾难准备画展,我在一个月内织出了这幅《柔情微笑》。新华社记者雷声抓拍的这张照片,在当时满目废墟与泪水中起到了抚慰人们心灵的巨大作用。编织完后我用缝衣针补了面部细节并尽量让人看不出修补的痕迹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毛线编织不适合人物特写,它是唯一的尝试。

2.jpg


真正的收官之作是2010年的原创作品《小巷》,用它来与毛线编织画告别也不算遗憾了。我曾这样描述:古老陈旧的小巷,满是岁月的沧桑,带着老成都的印迹,述说着平静与安祥。这大概也是我晚年心境的写照吧!此外,还有半幅画在衣柜里躺了几年,是一本杂志上刘德山的摄影作品,很漂亮。因一直联系不上作者就拖了下去。现在大概永远不可能完成了,因为颈椎病已发展到头埋得稍久一点就会有刺痛头晕恶心的感觉。最近几年我把残存的精力都放到钩针编织工艺教学上。这方面的故事,等以后再讲吧!

3.jpg


虽然前前后后编织了二十余年,但精品只有二十余件。也曾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些展览,作品得到过观众的喜爱。曾有过办一次小型画展的想法,后来年龄大了怕麻烦,于是想到了微博,就在这里展出好了。虽然毛线编织画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在保护之列,但本人的创新精神似乎应该得到肯定对不对?但愿这些画能给大家带去美的感受,谢谢观赏!







欣赏拜读引人入胜的图文,

屏幕前的你定会感慨万千吧?

下方留言开启

说出你想说的话!

相关文章

相关视频

相关图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