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织:从古老的谋生技能到时尚流行元素

作者:边界人城 时间:2016-09-30 08:27 阅读:20899 标签: 手工艺术 编织资讯 石器时代

早在7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,人类就学会使用石器切割木材和植物的枝条,编织成网罟,装入石头,远抛击伤动物以获取食物。新石器时代,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,这种转变直接导致了剩余食物的出现,为了储存,人们用藤条编织成篮、筐等器皿装盛剩余材料。在不断的探索中,人们发现竹子干脆利落,开裂性强,富有弹性和韧性,易于编织,且生长周期短,取材便利。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。


至奴隶时期,编织的选材就很广了,从藤条到竹篾再到绳子和蒲草。商周时期,不同原材料的编织物代表不同的阶级和官职,国君的席是细篾编的,大夫的席是蒲草编的,士的席则只能用苇子编成。秦昭王时期,李冰为了根治岷江的水患,曾以竹藤编织巨大的箩筐,堆满石头以此筑堤阻流;此外,以泡过桐油的藤条制成的藤甲,也被广泛适用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。


丝绵制品的编织里最特别的要数绳结文化和刺绣了。自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绳结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愫,除了标记和扎口的实用功能外,更给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,除了用作器物的装饰,更配于衣物箱包上。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绳结命名,为其赋予更丰富的内涵,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;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,明清时期是结艺文化发展的顶峰。

刺绣作为独特的编织手法,既是线与线的编织也是丝线与布匹的交融。利用丝线色彩之间的重叠,组织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与纹样。随着纺织工艺的深度发展,棉麻丝织品的普及,编织的应用也逐渐步入新的阶段,丝绵本身比竹藤更加柔软细腻,其制成品更适合作为贴身衣物穿戴。在织布机上编制出各种纹路花样的布匹,配合深浅不一的染色技术,再配合独刺绣,给服饰文化带去新的样式和选择。


人们在满足日常功能的需求之余,也逐渐开始追求编织品的艺术性了。竹藤编织纹样的丰富是在殷商时代,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、米字纹、回纹、波纹等纹饰。春秋战国时代,铁器的的普及使竹的利用率扩大,编织逐步向工艺化发展,图案纹样的装饰感越来越浓,编织也日见精细。楚国的编织技艺一直延续到秦汉时代,1980年西安出土的“秦陵铜马车”的底部就铸有方格纹,据分析,这种方格纹是依据当时竹编席子的方格纹翻铸而成。


除了观赏性,娱乐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。普通的竹藤在能工巧匠的手里,总能变幻成一件件精致的玩具甚至成为收藏品。自唐代起灯节活动在民间就开始流行。达官贵人们往往会请制灯匠人制作精致的花灯,以竹篾扎骨,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,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外部装饰。此外藤竹编织而成的鸟笼、蹴鞠风筝等都是古代常见的玩具。

编织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工艺,直至今日流行于世界各个国家中,融合多种新型的材质,以全新的姿态存在于现代工艺艺术等方方面面。古人们使用粗布棉麻捆绑制成渔网,而这种原始的捕食工具已经被现代人穿在了身上。即使在时尚界编织也深受欢迎,跟其纹样本身的规律和谐息息相关。

时尚编织里殿堂级的品牌自然是Bottega Veneta。手工艺匠人创造了名为intrecciato的独特皮革编织技术,而这种皮革编织法, 现已成为品牌广为人知的标志。而整块的梭织皮革展现出绝顶的奢华感,成为搭配的利器。

上世纪60年代从欧洲传来的手工编织在我国掀起热潮,此后 “温暖牌“毛衣的潮流一直方兴未艾。至今针织品几乎在每个季节都有用武之地

从古代宫廷发髻到街头文化中的“脏辫”,人们用头发编织出或华美或个性的发型,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。



当冰冷的金属遇到编织,也能如此温柔美丽












除了油画、十字绣、书法,棉线也能织成一幅画挂在墙上


相关文章